三亚崖州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历史文化价值高。其中的“崖州民歌”、“黎族打柴舞”和“海南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堪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口头传统。主要包括地名由来、名人事迹、文学艺术作品、故事传说、崖州方言五项内容:
(二)传统表演艺术。主要包括歌唱、舞蹈两种艺术。崖州民歌、黎族打柴舞是其中的代表形式。
(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包括传统节庆活动、传统礼仪和习俗及其他民俗活动。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包括相地营城的实践、海防知识和宗教信仰等。
(五)传统手工艺技能。包括黎族传统纺染织绣、铁具打铸、藤竹编织、灰塑、制陶、石头雕磨、建筑及构件建造技艺等。
(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中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标准,参照《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文非遗发[2009]24号)中的申报要求和标准,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崖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二)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
(三)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中外之间、中原与琼岛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四)具有在海南岛广大的汉、黎等各民族群众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五)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
(六)特色鲜明,在三亚市、海南省具有重大影响,对全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也具有深远影响;
(七)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已列级的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
序号 |
名 称 |
所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级别;批次(公布时间) |
类别 |
1 |
崖州民歌 |
国家级;第一批(2005) |
民间音乐 |
2 |
黎族打柴舞 |
国家级;第一批(2005) |
民间舞蹈 |
3 |
黎族三月三节 |
国家级;第一批(2005) |
民俗 |
4 |
黎族传统棉纺染织绣技艺 |
国家级;第一批(2005) |
手工技艺 |
5 |
海南军坡节 |
海南省级;第一批(2005)、 第二批(2008) |
民俗 |
6 |
黎族文身 |
海南省级;第一批(2005)、 第二批(2008) |
民俗 |
7 |
东坡笠 |
海南省级;第一批(2005) |
手工技艺 |
8 |
七彩雕画 |
海南省级;第一批(2005) |
民间美术 |
9 |
琼侨歌谣 |
海南省级;第二批(2008) |
民间文学 |
10 |
海南八音器乐 |
海南省级;第二批(2008) |
民间音乐 |
11 |
黎族民歌 |
海南省级;第二批(2008) |
民间音乐 |
12 |
黎族传统器乐 |
海南省级;第二批(2008) |
民间音乐 |
13 |
海南军歌 |
海南省级;第二批(2008) |
民间音乐 |
14 |
黎族共同舞 |
海南省级;第二批(2008) |
民间舞蹈 |
15 |
黎族面具舞 |
海南省级;第二批(2008) |
民间舞蹈 |
16 |
琼剧 |
海南省级;第二批(2008) |
传统戏剧 |
17 |
海南椰雕 |
海南省级;第二批(2008) |
民间美术 |
18 |
黎族传统服饰 |
海南省级;第二批(2008) |
民俗 |
19 |
黎族船型屋居住习俗 |
海南省级;第二批(2008) |
民俗 |
20 |
黎族传统婚礼 |
海南省级;第二批(2008) |
民俗 |
21 |
黎族渡水腰舟 |
海南省级;第二批(2008) |
民俗 |
22 |
海南三亚回族婚礼 |
海南省级;第二批(2008) |
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