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区情
崖州简介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2024-03-27 08:37
来源:
崖州区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
崖州区位于三亚市西部,距三亚市区45公里,地处宁远河下游开阔地带,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位优势独特,环境宜人。全区面积349平方公里,海洋岸线51.56千米,海域面积1088.37平方千米。管辖30个村(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114453人,非户籍登记半年以上常住人口为44227人。崖州城区距三亚凤凰机场28公里,境内有崖州中心渔港、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西环高铁崖州站及旅游铁路南山站等重要交通设施,西线高速、225国道、粤海铁路、旅游铁路和西环高铁穿境而过,区域交通便利。
崖州历史悠久,自西汉开疆海南以来,历朝郡县治所多设于此,长期以来是海南岛南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素有“两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治所”之称,是三亚文化的根基所在。2007年,原崖城镇被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正式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海南省首个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954年10月,原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至三亚。2014年撤镇设区,2015年1月崖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位于崖州区,作为海南自贸港13个重点园区之一,总体规划面积69.3平方公里,立足三亚“纬度”、南繁“温度”和南海“深度”优势,聚焦服务“南繁”“深海”两大国家战略,规划布局南繁科技和深海科技两大空间板块。南繁科技板块,重点布局“一城、一基地、一谷”。一是南繁科技城,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重点培育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等“一室八中心”,是南繁硅谷创新创业核心载体。二是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国家(三亚)隔检中心、离岸创新平台、中转隔离基地等项目,形成高效便捷、风险可控的种质资源进出境通道。三是生物谷,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以自然环境为基底,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繁育、研究及成果转化基地,打造种质研究、生命科学、高效农业等多产业集聚融合创新地和跨学科国际合作示范区。深海科技板块,重点布局“一城、一港”。一是深海科技城,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加快构建深海科学研究、装备研发和应用平台,筹划“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体系,打造国家深海技术创新中心,着力培育开放共享的国家深海科研试验能力。二是南山港延伸入海,已启动建设国内首座公共科考码头,不断完善港口服务基础设施,全力打造我国海洋战路综合服务保障基地。
崖州区是三亚主要的农业产区,是全国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是国家南繁硅谷核心区。全区耕地保护面积8.21万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6.86万亩。辖区有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大隆水库,水利资源丰富。全区每年收购北调的瓜菜达20万吨以上,是琼南最大的瓜菜集散中心,也是海南省最大的瓜菜生产基地之一。崖州区已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2023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名单,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崖州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辖区内有南山、大小洞天两个5A级景区,传承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全区共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家,占全市总量的74%。建于宋代的崖州学宫,建于清代的迎旺塔等皆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研究海南古建筑风格的人文宝典。古崖州人杰地灵,被谪居的名臣有唐代名相李德裕、宋代名相卢多逊、胡铨、赵鼎等,以及鉴真和尚、黄道婆、岭海巨儒钟芳等历史文化名人都在崖州留下传诵千古的故事。崖州的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姿,崖州民歌和黎族打柴舞均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梅联、镇海、南山等村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推进,乡村民宿、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崖州区紧紧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深入推进区城融合,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扎实推进重点项目,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基础设施较大改善,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教育、医疗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提升。2023年,全区GDP产值133.26亿元,两年(2022-2023)GDP平均增速5.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5:22.0:53.5。2023年,崖州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665.3元,比海南省人均高出30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419.9元,较海南省人均高出近3000元。
当前,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围绕海南省委“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和三亚市委打造“六个标杆”、建设“六个三亚”目标任务,推进崖州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争创自贸港建设标杆和转型发展示范,为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贡献崖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