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区情

历史建筑

【字体: 打印
2023-07-10 14:13 崖州区人民政府网

   崖州的历史传统建筑群是海南岛内数量较多,规模较大, 保存较完整,艺术价值较高的历史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内传统建筑艺术价值突出,历史发展至今,保留下了古城墙、寺庙宗祠、名人故居、传统民居、骑楼街、古街古桥等建筑艺术作品,均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很多都被纳入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海南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崖州区域内拥有卡巴岭遗址、大弄遗址、二弄遗址、沟口遗址、大茅遗址、高村遗址、河头遗址七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大量古人类遗址为古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实物资料。

  崖州区的传统建筑特色突出,这些建筑最早的建于北宋,大部分建于清代,少量建于明代和民国时期。这些传统建筑的尺度、构造、材料、色彩、施工工艺等具有明显的海岛地区风格,反映了当地的地域特征,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丰富的文物古迹,反映出崖州繁盛的历史气象和斑斓多姿的文化色彩,具有社会、学术研究价值。崖州共有各类型的文物点65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遗址13处。如7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伊斯兰古墓群遗址、大蛋港遗址、晒经坡遗址、郡主冼夫人庙遗址、伏波祠遗址、五贤祠遗址、黄道婆居住地水南村、钟芳故里水南高山村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有17处,如现存的崖州古城池、崖城学宫、盛德堂、迎旺塔、广济桥、三姓义学堂、孙氏祠堂、民国骑楼街等。清代民居134座,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还有摩崖石刻8处,古墓葬6处,革命先烈故居、革命活动旧址、烈士陵园、纪念碑等12处。

  

  1.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

  (1) 崖城学宫(崖城孔庙)

  位于三亚市崖州区城内中街,由学宫(明伦堂)与文庙组成,合称“学宫”,民间俗称为“圣庙”或“文庙”,是古崖州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南端祭祀孔子的庙宇。“学宫”居左,“文庙” 居右,现具有“学宫”性质的明伦堂,已被改建为现在的“崖城中学”,明伦堂旧址已毁。“文庙”现有建筑布局,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道光四年(1834年)“圣庙迁于武址”(《迁建崖州学记》•道光四年勒石)的基础上,由崖城文人、工匠赴山东曲阜取样,并根据当时的崖州地理条件进行配设与增减、扩修而成,其中大成殿的主要建筑构件由原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文庙迁建及用原址“旧武弁廨”之建筑构件,“庀材鸠役,经营惟新”(湖北布政使张岳崧《重修崖州学宫碑记》清•道光五年七月勒石)而成,其余为道光三年、同治十一年所建。其时的文庙建筑由南向北一条中轴线上,分列有:文明门、尊经阁、少司徒牌坊、义门、礼门及宫墙、棂星门、泮池与泮桥、前东西两庑、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节义祠、大成门、后东西两庑、明伦堂、露台(谒台)、大成殿、崇圣祠等。

  (2) 崖州古城(墙)

  明至清代,位于崖州区内。据《崖州志》(郭沫若校订本)记载:崖州古城始建于宋,原系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砌砖,绍定六年(1233年)开东、西、南三门,明洪武十八年(1385 年)扩建城址,复加砖砌,城门上建敌楼,外挖护城壕,明正统元年(1436年)立吊桥,清道光二十一年(1843年)改南门为“文明门”。1966年前后部分城墙被毁。现存城墙南门“文明门”和距“文明门”西面800米处的敌楼城墙,城砖侧面有“官”与“吉”字印款。西北角的护城河保存较为完整,有砖砌拱桥一座。

  (3) 迎旺塔

  迎旺塔位于崖州城西村西南200米。据清末《崖州志》记载, 塔建于清道光三十年至咸丰元年(1850—1851年)。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塔基周长13.2米、塔高约20.6米;塔腔为壁内折上式, 每层有叠涩外挑砖檐,塔刹被枪击破缺。该塔现已向西南倾斜。2001年城西居委会部分居民自发捐款在市博物馆的指导下进行维修。

  (4) 官沟及广济桥


  广济桥始建于清代,位于崖州区水南村东2公里。清康熙九年(1670年)广度寺性俊和尚筹募资金,自行设计、建造。桥长15 米,宽4.5米,单孔砖石混砌拱桥,拱高15米。东西走向,横跨官沟之上。桥东端原有康熙九年立“广济桥碑记”碑一通。碑文《崖州志》记载。

  官沟,位于城东南城北二里许南北两支,为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崖州太守林资深建,故称官沟,用于引宁远河水灌溉田地。今保存有户部员外郎胡文路撰刻《崖守林侯兴沟安黎碑记》, 碑文已经模糊,《崖州志》艺文有记。

  (5) 小洞天摩崖石刻

  小洞天摩崖石刻。共7帧,位于崖州区南山大坡村东南5公里, 分布于海边南山(又名鳌山,海拔高程478米)的整块大型岩石上, 石刻的最高海拔高程为80米,最低的海拔高程为5米。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吉阳军知军周康在一岩石上刻诗文“石船记”。淳祐七年(1247年)郡守毛奎楷书阴刻,横书“小洞天”三字,每字径105厘米;在小洞天岩西壁刻“钓台”二字,每字径75厘米;鳌山中的海山奇观石室高2.5、深3、宽5米。在石室正面阴刻毛奎的楷书“海山奇观”四字,每字径60厘米,其下刻有描写吉阳军山水风情的诗文,石室右石磴刻“仙梯”二字,每字径65厘米。南壁题大小洞天诗和王渚和韵诗,以及题词叙记。岩石四周分布海南特色的野生植物,其中以被美誉为“南山不老松”的龙血树最多。景区内树龄逾千年的有两千多株,最长的有六千年以上。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

  (1) 盛德堂

  清代,位于崖州区水南二村南20米。又名裴晋公宗祠。始建于宋,为昌化军守裴闻义故居,宋相赵鼎、胡铨曾贬居于此。胡铨手书“盛德堂”木匾,故得名。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代重修,占地面积928平方米,坐东向西,正厅面阔三间11.5米,进深5.3米,梁上驼峰、瓜柱雕刻精细,硬山顶。原为抱厦中廊四合院布局。

   (2) 梅山八人轿坡伊斯兰古墓场遗址

  八人轿墓群位于梅山东村南500米八人轿坡海滩。为唐、宋、元、时期的墓葬群。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范围东西长1000米, 南北宽500米。原有墓百余座,现已被破坏,仅存墓碑一通,碑面朝北,高36、宽35厘米。碑额居中刻一轮明月,两侧为神鸟,中间阿拉伯文,汉译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3) “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

  清代,位于崖州故城文明门南约2公里。明“岭南巨儒”钟芳之父钟明曾在路边搭寮开茶店,拾银三百两不昧,后人称此为“还金寮”并立碑。今寮毁存青石碑,方首,无座。碑高165、宽82米、厚10 厘米。额篆书“鼎建钟公还金寮序”,每字径6厘米。碑文楷书阴刻,21行1050字。内容记述钟明拾金不昧一事。光绪十六年(1890 年)崖州知州唐镜源撰文,何秉礼书丹。

  

    (4) 慈禧“寿”宇碑

  清末,辛丑年(1901年)王亘任崖州知州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立于崖州区内。青石质,方首,无座。高276、宽110、厚30厘米。阴刻,碑文草书“寿”字,字长145、宽70厘米,书丹慈禧; 上方刻篆书“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款。“寿”字下方为王亘绘寿屏进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时,得赐御笔“寿”字的说明,书丹王亘,楷书阴刻,16行111字。(现此碑已迁立于南山小洞天游览区内)。

  

   (5) 崖城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崖州区水南村东300米。1967年8月1日为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崖州地区32位革命烈士而建。碑坐西向东,钢筋水泥结构,占地面积90平方米。两层底座,碑身方形,高5 米,庑殿顶。碑身四面阴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底座嵌青石刻“革命烈士浩气长存”并32名烈士名录。四周建围栏。

  (6) 万代桥

  万代桥位于崖州区南跨宁远河段。1940年日寇侵琼时奴役崖县民众为掠夺铁矿等资源所建的水泥钢筋公路桥,由于结构坚硬,当地人称:万代桥。桥全长145米,共14个桥墩,没墩高14 米,桥面搁5.8米,栏杆高0.9米。桥面部分崩塌。

  (7) 梅山老区烈士陵园

  位于梅东村南500米。建于1949年,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陵园内收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部分烈士遗骸。陵园由正门、八角亭、记纪念碑和烈士公墓四个部分组成,占地约3万平方米,坐南向北。正门额书“梅山老区烈士陵园”。纪念碑座4米见方,碑高7米,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烈士墓东西长1.6米,南北宽2.13米,高042米,周围设水泥栏杆。

  (8) 高山窑址

  高山古窑址位于崖州区区政府东北面150米的坡地上,马蹄窑,窑包直径约为15米。表面采集的器皿有南宋或明代的盏、碗、罐、钵等。

  (9) 既济亭热水池


  既济亭热水池位于城北2公里,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始用砖石砌池,是崖州最早开辟利用而修建的温泉。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知州唐镜沅组织重修, 由拔贡何秉礼规划、州同尹图南监修,建既济亭于上,供热水公于庙,题联咏诗,并勒碑“既济亭热水池碑记”。

  (10) 林缵统故居

  林缵统,1852年生,崖州北厢官塘村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随康有为、梁启超入京会考,并参加“公车上书”鼓吹变法维新,为“戊戌变法”骨干成员。变法失败后,遁回海南,期间,曾到万宁、琼海等地发动乡坤商贾开发西沙群岛。

  故居位于崖州城东区的北面,崖城拱北小学的东面,为清中期建筑,坐南向北,三进四合院砖木结构,门口立石华表,门楼额书“圣书第”三个大字。第一进正屋,硬山顶,面阔11.25米, 进深10.3米,进深8柱,穿斗构架,其正梁高5米,左右厢房面阔3.35米、进深5.6米,东西侧房分别为:进深5.5米,面阔3.35 米。第二、三进正屋、厢房形制与第一进相同,一进庭院面积为207.11平方米,二进庭院面积为81.4平方米,三进庭院面积54.76 平方米。故居四周设围墙,总面积为1320.66平方米。

   (11) 何秉礼故居

  何秉礼,1832年生,崖州起元村人。同治十二癸酉(1873年) 拔贡,保举五品衔,授职教谕。

  故居位于崖州城东区的中部偏北。为清中期建筑,三合院式,总面积为436平方米。主座为五架梁硬山顶结构,坐南向北,进深6.85米,面阔13.6米,高4.1米。厅檐进深1.9米,面阔4.2,檐高2.4米。东西侧屋面阔6.9米,进深3.2,高3.6米。庭院面积为96平方米,(长12.3,阔21.8米)。

  

   (12) 崖城古民居建筑群


  位于崖州区城东、城中、城西、水南村,现存130多户为清代民居。建筑形制主要呈单进三合院布局,由门楼、照壁、正房、厢房、侧房、围房、厨房、围墙组成。大多数正室面阔三间10-12 米,进深两间6.5-7米、通高5.2-5.6米。正室为五架、七架穿枋抬梁式木结构。硬山顶。部分建筑为“接檐”式。瓦当沟头、滴水如意头,模印单一篆书“福”、“寿”字,或“莲花”、“如意”图。照壁与正室处一中轴线。门楼多开左边。

  崖州古民居建筑群布局规范严谨,用材优质坚耐,建筑稳固结实,具有较强的抗风防水能力,是我国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对研究海岛区域性古建特点和艺术风格,及其建筑形制的独特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3) 三姓义学堂

  三姓义学堂位于崖州城东区中部的起元村内,清光绪十二年(1887)年起晨坊尹、卢、林三姓合众鼎建的学堂,亦称三姓宗祠。占地面积156.4平方米。坐西向东,砖木结构,由门楼、厢房、天庭、中厅、正堂、仓库等组成。正堂面阔三间11.2米,进深5.1米, 抬梁式木构架,雕花高脊,硬山顶。现厢房已毁。

  (14)梅山孙氏祠堂

  孙氏宗祠位于梅山梅东小学内,为古崖州孙氏宗亲于清初所建,坐北朝南,现存抱厦与后座,平面呈“凸”字形。部分为民国九年重修建,总面积985.15平方(深32.30米,宽30.50米)。

  抱厦为穿斗构架,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枋瓜柱饰木雕花草图案,左右壁彩绘田园风光与诗赋。后座为穿斗结构、五花烽火山墙硬山顶,山尖作圆弧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 中开六扇六抹雕花隔扇门,后座耳房为宗祠学堂,左右尽间为便衣间。

  (15) 民国骑楼建筑群

  民国骑楼建筑位于崖州区东关解放街,建于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是崖县最早的老商号建筑群。骑楼均沿旧街市中心东西走向两旁并墙而建,鳞次栉比,为南洋建筑和中国南方骑楼建筑的完美结合。

   2.其他古迹遗址

  (1) 大疍港遗址

  历史上的大疍港是个优良海港。史料记载:大蛋港及其附港伸出的十几条河涌纵横交叉,环绕在崖州古城的南北,直抵古城东面。其中两条主要的河涌长达20余里,宽30余丈,深2丈余。大疍港与其附港、内港和河涌,形成了港口的母子系流和连环之势, 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海河水利网络。根据《崖州志》的有关记载考证,大疍港大约衰落于清代道光年间。

  陵谷迁变,沧海桑田,大疍港现已淤废。

  (2) 宁远河出海口

  明代以后,崖州的开发性农业生产空前发展。沿宁远河两岸,中上游一带,逐被垦荒造田,伐岭种植。原始生态群落遭受破坏水土不断向宁远河下游淤积。同时崖州湾海域海浪汹涌,恶浪拍岸,浪涛卷起海沙倒灌移床涌入内河道,潮汐又顶托宁远河带来的泥沙,沉淀的河床,涌道、港口日渐淤塞。

  (3) 大云寺遗址

    大云寺遗址位于大蛋港东南面“晒经坡”的制高点上,可见遗址面积100多平方米,地面遗存的建筑构件为明清两代的筒瓦与青砖。

  (4) 河头遗址

  位于崖州区白河村东北250米。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50米,文化堆积不详。石器有磨制和琢制两种,采集有双肩石斧、双肩石锛、砺石,夹砂粗红陶罐残片等。

  (5) 卡巴岭遗址

  位于崖州区卡巴村西北100米卡巴岭,宁远河东岸。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50米,文化堆积不详, 陶甲以夹砂粗陶居多,有红色和灰褐色两种,素面;泥质陶较少, 饰方格纹。采集有梯形石锛、夹砂红陶罐、泥质红陶罐残片等。

  (6) 沟口遗址

  位于崖州区沟口村内,宁远河东岸。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80米,文化堆积不详。石器以磨制为主,少量有打制痕迹。采集有梯形石斧、梯形石锛、石凿、圆形石锛,夹砂粗红陶釜残片等。

  (7) 二弄遗址

  位于崖州区二弄村南300米,宁远河南岸。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面积175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米。分上下两层,下层有磨制双肩石锛和尖状器,上层含有夹砂陶片,以夹砂粗红陶居多,少量夹砂粗黑褐陶。

  (8) 大弄遗址

  位于崖州区大弄村南300米,宁远河和雅七河汇合处。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5—2.1 米。采集有磨光石器、夹砂粗红陶釜、罐、泥质灰陶碗残片等。

  (9) 高村遗址

  位于崖州区高村三村东南50米,宁远河东岸。新石器时代, 山岗遗址。面积约7500平方米,文化堆积不详。陶片以夹砂粗红陶为多,纹饰有蓝纹、刻划纹,器型有罐、瓮、豆等。采集有双肩石斧、双肩石锛等。

  (10) 大茅遗址

  崖州区大茅村内,宁远河与其支流汇合处的西北岸。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50米,文化堆积不详。地面散存大量夹砂粗陶片,以红色居多,少量灰褐色和黄色, 素面,采集有双肩石锛等。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三亚市崖州区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三亚市崖州区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三亚市崖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开发维护:三亚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14000806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2000049   琼公网安备琼公网安备 460205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