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区情

历史建筑

【字体: 打印
2025-05-14 14:13 崖州区人民政府网

三亚市崖州区23处文物保护单位及21处历史建筑名单

国保

崖城学宫。崖城学宫是古代中国最南的孔庙及官办学府,现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崖城村崖城小学右侧。崖城学宫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 年),历经十余次迁建,扩建和重修,于清道光三年(1823 年)迁建今址,同治十一年(1872 年)重修。

大成门面阔五间 22.53 米,进深 7 米。主体建筑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屋顶八坡九脊,面阔五间18.19米,进深三间9.53米。18根格木大金柱树立在18座俯莲花石柱础上,串联成七架抬梁式穿枋结构。殿外四周回廊,前廊进深2.35米。东西廊宽1.63米,后廊深0.45米。前后廊檐各置4根方柱。前廊穿枋上镶置精美木雕花。殿大门两侧设两大立窗,由压模花砖叠砌而成。与前后墙楣横排小花窗,为殿内自然采光通风之用。大成殿前设谒台,宽15.2米,进深11.1米,是举办重要祭祀活动拜谒的场地。

大成门在大成殿正前,与大成殿、东西庑合围成二进四合院。大成门面阔五间22.53米,进深7米。硬山顶两边有风火山墙。明间开正门,左右梢间开侧门出入。大成门风火山墙外,左右分别设名宦祠、乡贤祠。

东庑、西庑分列谒台两边,两庑各面阔五间18.3米,进深4.45米,廊深1.55米硬山屋顶,前坡面上中间三间各置两条半垂脊,其做法极为罕见。

泮池泮桥在大成门正前方,挖掘出原池重修。大成殿内院雨水通过地下暗沟排入泮池,再经泮池地漏暗沟排出宫外。

棂星门在泮桥前是四柱三间石牌坊.原址复建。中间石刻题匾为乾隆皇帝手书,仿曲阜孔庙复制。棂星门两侧原有忠义祠和节孝祠,复建时崖城学宫改为东西庑廊

1990 年 1 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 年 11 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

1.崖州故城。崖州故城在宋代以前是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始砌砖兴建。清《崖州志》记载:“绍定六年(1233)拓其址。自东门起,至海南道止,周二百四十二丈,高丈有六尺。开东、西、南三门。”元元统元年(1333),创建谯楼。明代加筑瓮城,开浚护城河,设立吊桥。后经历代多次重修扩建,城郭与墙楼的形制基本完备,东门曰“阳春”,西门曰“镇海”,南门曰“文明”,城外有护城河、月城,城内设谯楼、御敌楼。

    崖州故城经元、明、清多次修建扩拓,至晚清时,原貌依旧。1920年,修公路贯通城上,城墙东门、西门被拆除。1928年,又拆毁城北谯楼旁的一段城墙建设公路。延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古城墙被拆占。历经800年风雨岁月,墙垣垮塌,砖石失落,仅有崖城学宫前一段数百米长的南城门墙垣留存。因写有“文明门”三个字的城门修筑成砖石拱券式,俗称“城门拱”。1992-1994年,三亚市政府出资修复南门(文明门)存留长约 140米的城墙;同时,修建了南城门上的重檐歇山顶城楼。古城建筑历史悠久,地位显要。城池据高顺势兴建,选址独到,沿河滨海,交通便利。城内官署学宫民居毗邻而建,城外置坊厢,设街市,建寺庙,建筑分布合理,方便居民生活。

2.官沟与广济桥明代州守林资深修筑的河渠,俗称官沟。位于崖州城东南1000米,原崖城糖厂东南侧官沟南沟官道上。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崖州太守林资深开浚河渠,引宁远河水灌田,改善民生。官沟分南北段,南沟流经水南村,长4781米,宽和深均约10米,沟面建广济桥。

广济桥是明代崖州古桥,始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原为木桥。清康熙八年(1669),僧人性俊募款捐修单孔砖石桥,东西走向,横跨官沟南沟,长15米。宽4.5米。广济桥作为崖城遗存的古桥,曾是崖州古城主要交通要道,现仍使用。2009年,官沟与广济桥被列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3.迎旺塔位于城西小学西南30米,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丰元年(1851)。坐西朝东,青砖砌成,七级八角式砖木结构,每层外壁均用青砖三级平叠挑檐。塔顶塑宝瓶塔刹。塔高15米,壁厚0.52米,首层正面开设一拱券门,二层正面开一券窗,各层分别开设4个小券窗、4个方花窗和9个小圆窗。塔内设置穿枋木楼板,有木楼梯登上。塔身已向南倾斜。一层拱门披灰匾额“南海第一楼”,题签上款“咸丰元年元月元日”,下款“南昌徐咏韶同州人捐建”。二层券窗上韶扇形匾额题名“迎旺塔”三个字。左右两边题写对联“蜃气凌霄亹天象,龙光射斗篷剑晖”,上联签小款“道光三十年岁次庚戌”,下联题签落款“知崖州南昌徐咏韶”。

清光绪《崖州志》记载:“迎旺塔,在城西门外广度寺左,咸丰元年知州徐咏韶同州人捐建。”迎旺塔是三亚市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塔。1989年,被公布为第一批三亚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公布为第一批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4.小洞天石刻位于崖城镇南山大坡村东南5公里崖城大小洞天风景区。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吉阳知军作洞天摩崖《石船记》淳祜七年(1247年)郡守毛奎楷书阴刻横书“小洞天”三字,每字径105厘米;在小洞岩西壁刻“钓台”二字,每字径75厘米;鳌山中的海山奇观石室高2.5、深3、宽5米。在石室正面阴刻毛奎的楷书“海山奇观”四字,每字径60厘米,石室右石磴刻“仙梯”二字,每字径6.5厘米。南壁题大小洞天诗和王渚和韵诗,以及题词叙记  

1962年郭沫若游览“大小洞天”,留下碑刻《游崖县鳌山》。1993年4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山大小洞天时,挥毫题“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镌刻巨石上。小洞天石刻,是海南年代最早的石刻之一,具有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是我市不可多得的石刻文物古迹资源1990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保平村张家宅。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保平村。张家宅融合有清代与民国的建筑风格,拥有两个不同时期的门楼,清代门楼墙楣彩绘丰富,而民国时期的门体制高大,在当地十分具有代表性而且张家宅拥有大量精美的墙楣彩绘,同时拥有清代与民国时期的崖州建筑风格,独具一格。该民居清代传统民居中,规模较大,布局严整,结构复杂,工艺考究,是崖州清代至民国传统民居中的经典范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015年11月列为级文物保护单位

6.保平村明经第。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保平村。明经第的院落格局、形制、结构、彩绘图案等,体现了海南沿海居民的地方风俗和文化特征。整体布局由门楼、照壁、左右厢房、正屋等组成;均为抬梁式木构架,早期木质隔板,晚期做假清水墙,六扇门板。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宅院,相对完整地保留了“明经第”小牌楼、左右耳房、厢房等建筑构架,也是保平村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清代贡生(明经进士)的宅居,为研究崖州清代贡生的教育和人文环境,提供了实物依据2015年11月列为级文物保护单位

7.大云寺遗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该遗址唐代高僧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日本遇台风漂流一个多月,最后在崖州湾登岸。鉴真大师还在水南村西南约2公里上修建了“大云寺”,传律受戒,开创了海南佛教文化的先河。这些遗址如今尚在。日本宗教界、文化界人士曾多次到水南村西南约2公里处凭吊鉴真遗踪,追寻“大云寺”遗址,进行中日文化交流。

大云寺遗址有力地映证了《崖州志》关于鉴真大师东渡的记载,是研究三亚佛教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2015年11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高山窑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政府后方。窑址坐南朝北,周长84.86米,高2.3米,马蹄窑形状。窑址四周散布破碎的陶片,陶片火候较高,各别带酱褐色釉。采集主要器物口沿,有圆唇、卷唇、折唇、直口、平口等;耳,多见手掐弧状或半圆形。器形以钵、罐、盆、瓮、坛为主;平底,矮圈足。从北侧一处较倾斜的坡地剖面,文化层厚度约1米以上。  该窑址是三亚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民间窑址,窑膛未受破坏。2006年10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1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既济亭热水池。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崖城村。明正德年间(1506-1521)用石砌池,为半圆、长方形两池。清光绪十五年(1889),知州唐镜沅重修,并在热水池北面10米处建“既济亭”和“热水神”庙堂,勒“既济亭热水池碑记”一通。碑于2005年4月在原址出土。2006年10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1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0.民国骑楼建筑群。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东关社区,始建于1912年,是崖县最早的老商号建筑群。骑楼沿旧街市呈东西走向,为海南民国早期集商业与居住的建筑模式。楼间面阔3.5—4米,进深15—20米,通高约13米。二层楼板均开设“藻井”,呈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楼层窗户立面灰雕精致,工艺细腻,高雅端庄;楼与楼之间高低错落,立面顶端筑以牌楼式建筑,造型别致,富有变化,典雅庄重,是中国南方骑楼建筑与西洋建筑融合的典范。2006年10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1月列为级文物保护单位

11.孙氏宗祠位于梅山小学校园北面,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为梅山孙氏宗亲族人捐资所建。祠堂主座于1920年重建,坐北朝南,砖木抬梁木结构。占地面积985平方米,由厅堂、正殿、偏房、走廊组成。2006年10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1月列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面向外延伸0.3米、南面至梅山小学、西面、北面至宗祠围墙

1、厅堂。面阔三间11.65米,进深6.30米,高6.2米,五架抬梁木构架。重檐九脊,灰布筒板瓦顶,蓝色琉璃瓦镶边,悬山、风火墙。

2、正殿。面阔三间9.7米,进深十一檩9.85米,高6.40米,五架抬梁木构架,四根方形小八面木立柱。四周墙楣上黑底白彩草龙图案。殿内穿枋瓜柱上浮雕花木图案,左右后壁彩绘田园风光并赋辞。

3、偏房。位于正殿的东西两侧,大小形制相同,皆面阔三间,进深十一檩。左右两边有廊心墙。五架抬梁木构架,梁头麻叶形。四根圆木立柱,盆形石柱础。

4、库房。位于偏房的西侧。面阔一间,进深十一檩,前有廊,廊下四檩。门额上置横卧窗,万字符格棂。  

孙氏祠堂建筑形制较为独特,木构件雕刻十分精美,造型独具地区风格,为我市现存最大的氏族祠堂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观赏价值。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

1.八人轿坡伊斯兰教徒古墓葬遗址。位于梅山村对面海滨八人轿坡,1986年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该墓群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在当年普查中采集到墓碑一通,高56、宽35厘米。碑正面阳刻明月、神鸟和阿拉伯文。1990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保护标志为基点向西1000米往海边折回500米内。

   整个古墓地自然风貌保持完整,在保护区内未受建筑物及其它挖掘的破坏。该墓葬对研究海南岛沿海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2.盛德堂。位于崖城镇水南二村村南。始建于宋,为昌化军守裴闻义故居,宋相赵鼎、胡铨力主抗金而遭南贬居此。胡铨北归时题书“盛德堂”木匾留赠,故而得名。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代重修,占地面积928平方米,坐东向西,正厅面阔三间11.5米,进深5.3米,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梁架上驼峰、瓜柱雕刻精细,硬山顶。1990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盛德堂原房基向外延伸50米内。

基本情况清光绪十二年(1886),起晨坊(今起元村)尹、卢、林三姓合众为其子女授学集资而建的学堂,砖木结构,坐西朝东。由门楼、天庭、中厅、正屋、仓房、厨房、围墙等七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主体建筑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中厅两壁彩绘田园风光及墨书诗文。门楼面阔一间3.9米,进深5.2米,硬山顶,门额楷书线刻“三姓义学”。门框上线刻填墨对联一幅,“义集同人上朔本源彰积累,学宗先哲永联枝派荐馨香”。
中厅:平面呈东西长方形,长7.4米,宽4.7米,硬山顶。正脊下红底墨书楷字“大清光绪拾贰年岁次丙戌仲秋吉旦、东厢四甲三姓合众鼎建”。中厅壁上楷体墨书题有“十六字训”,彩绘“二斗会棋”“雁塔扬名”“春牛图”“鹿鸣河畔”“钓鱼图”等绘画,为崖州壁画真品。各处还保留有寿字龙云图案,花枝卷叶图案等。

学堂产权及面貌变化土地改革时期,村民尹学斌分得学堂产权,现产权由其孙子尹源鹏继承。1990年代,居民为进出方便,拆除学堂门楼门槛;2014年海燕强台风袭击,中厅屋顶部分垮塌,正堂承重梁断裂。目前建筑结构保留约三分之二,门楼、天庭、中厅和正屋仍然保存,面积缩减至原先的四分之一。学堂年久失修,渐成危房。“三姓义学”学堂,作为当地民办私塾,起到启蒙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也为探讨海南教育史,尤其是民间创办学堂的历史背景、起源发展、学堂建筑形制等,提供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3.鼎建钟公还金寮序。原立于崖城镇水南村村口东面200米处。清代。碑文内容记述崖州明代高山村“岭海巨儒”钟芳之父钟明曾在路边搭寮开茶店,拾银三百两不昧一事,被后人称此为“还金寮”并立碑。碑圆首,高1.65米,宽0.82米,厚10厘米。碑额篆书“鼎建钟公还金寮序”字径6厘米,碑文楷书阴刻,21行1050字。清光绪十六年(1890)崖州知州唐镜源撰文,何秉礼书丹。1990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碑亭四周向外延伸30米内。

碑刻整体完整,碑面略有损坏。碑刻长年受风雨侵蚀,碑刻表面略有风化。碑刻在保存在崖城学宫内,供游客参观。

4.慈禧“寿”字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立于城南同善堂御书亭内,后亭毁碑埋。 1986年碑在原址出土,迁立于学宫右侧,1996年迁移小洞天旅游景区内。碑为花岗岩石质,高276厘米、宽110厘米、厚30厘米。碑中阳刻草书“寿”字,字高145厘米、宽70厘米。“寿”字上方正中篆书印一方,印文“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碑周边阴刻蔓草图案。碑文16行111字,内容记述光绪二十一年(1895)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内侍王亘绘寿屏进祝,得太后嘉许,赐御笔“寿”字及金缕蟒衣、如意、笔墨等物之事。王亘赴任,为感其恩赐,将其字勒石刻碑,建祠供捧,以昭皇恩宠荣。 1990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碑体为基点四周外延伸30米内。

王亘,湖南湘乡人,清宫内侍,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崖州知州。

5.崖城革命烈士纪念位于崖城镇西线高速公路崖城出口处经国道约1公里处,国道西侧。1967年为纪念崖城地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32位革命烈士而建。园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一座集纪念、瞻仰、园林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烈士纪念园。

纪念园整体由大门、围墙、纪念台、纪念柱组成。纪念台和纪念柱为大理石材雕刻,纪念柱前为书型对开式,左边刻录37位英烈姓名,右边为“崖城革命烈士碑志”。纪念碑呈圆柱形直立,直径1.2米,高6米,上有人物浮雕。1990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纪念园围墙基线向外延伸30米内。

6.梅山老区烈士陵园。位于崖城镇西线国道12公里处左侧一座山坡上。面正门一座、八角亭一座、纪念碑一座、烈士公墓一座陵园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面向北。由正门、八角亭、纪念碑和烈士公墓四个部分组成,占地约3万平方米。陵园收葬梅山地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部分烈士遗骸。正门楷书“梅山老区烈士陵园”。纪念碑方柱形,高7米,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烈士公墓长2.13米,宽1.6米,高0.42米,周围设栏杆。纪念碑整体保存完整。2009年4月对陵园进行重修环境改造。

梅山老区烈士陵园是三亚市规模较大的红色教育基础,近几年的改造整治,整体环境与纪念碑建筑有了一个崭新的面貌,成为西线国道上一处红色人文景观,是我市红色文化教育示范基地。1990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整个陵园区山坡脚向外延伸100米内。

7.林缵统故居。清代举人林缵统故居位于今崖城镇拱北乡官塘村北,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林缵统考取举人而建,因原来的门楼上题刻有“贤书第”三字匾额,故又名“贤书第”。林缵统故居坐南朝北。原门楼和门楼前的一对石望柱,今皆已不存。为三进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1320.66平方米,其中有正堂面阔三间11.25米,进深十一檩10.3米。2006年10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林缵统故居原墙基为边线向外延伸20米内。

林缵统(1853~1922),崖州人。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举人,与康有为、梁启超相识,是海南岛唯一参加“公车上书”的举人,也是清末崖州较早接受改革思想的人士。

故居基本情况故居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10平方米。正屋坐北朝南,整体形制为三进四合院布局,正屋面阔三间11.25米,进深十一檩10.3米,前后有廊,前廊下二檩,后廊下一檩。明间木门对扇,左右为单扇附门。抬梁穿斗式木构架结构,鼓形石柱础,木隔板墙。硬山顶,灰布板瓦。墙楣上黑地白彩草龙纹;脊檩下有红漆黑字五言诗文。东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灰布筒板瓦顶,滴水上模印“寿”篆字。正脊塑花草、云纹。明间无墙设四门及附门。抬梁式木构架,隔板墙。门口立一对华表林缵统故居,作为三亚市历史名人宅第建筑保存至今,极为少有。该故居的历史背景所体现的人文价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文化性。

        

8.何秉礼故居。位于今崖州城镇城东村委会起元村,现存建筑为清初所建,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原有门楼、正堂、、厢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436平方米,其中,南北长 20米,东西宽21.8米。今存正堂、东西厢房、侧房等。2006年10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何秉礼故居原墙基为边线向外延伸20米内。

一、正堂。面阔三间4.2米,进深七檩5.6米,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前后有廊、廊下二檩,檐高2.4米,距墙1.9米。正堂灰布筒板瓦顶,正脊塑汉纹、喜鹊登枝。

二、东、西厢房。皆面阔二间6.9米,进深五檩3.2米,高3.6米。前有廊,廊下二檩,硬山墙。

三、侧房。正堂西次间向西开门,通向侧房,四间并连。

何秉礼(1832—1892),字竹筠,一字典三,别号修崖,崖城起元村﹙今崖城镇城东﹚人。清同治十二年(1837)拔贡,授职教谕。连年受聘为崖州鳌山书院山长,倡修崖州学宫、三姓义学、还金寮、热水池既济亭等,毕生致力于崖州的文化教育事业

故居基本情况今存正屋(明间、次间)、厢房等。呈三合院式格局,硬山顶,坐南朝北,明间梁架木结构为清早期宅第民居的典范。正屋:面阔三间4.2米,进深七檩5.6米。前有廊,宽1.9米,檐高2.4米。东、西厢房:皆面阔二间6.9米,进深五檩3.2米,高3.6米。故居始建于清早期,历经二百多年其梁架、木隔板、砖墙等较为稳定,整体保存完好。何氏故居建筑形制和独特建筑风格,为研究海南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9.崖城古民居建筑群。崖城镇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镇城区,以学宫为中心的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约140户,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包括公共建筑和住宅两大类。公共建筑:古城池防御建筑、庙宇建筑及实用性建筑等;住宅建筑又分为大户建筑、宗法式建筑及一般民宅建筑。崖城传统民居为清代建筑,呈三合院布局,由门楼、照壁、正房、厢房、侧房、围房、围墙组成。南北向或东西向,建筑占地面积均150~1500平方米。正室面阔三间10~12米、进深二间6.5~7米,通高5. 2米~5.6米。正室为五架、七架抬梁式木构架,进深为九檩、11檩。硬山顶。部分传统民居为“接檐”。2006年10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崖城镇原城区内民居划分的城东区、孔庙区、城西区及水南区民居。   

10.三姓义学”堂。位于今崖城镇成东起元村,清光绪十二年(1886)崖城起晨坊尹、卢、林三姓为其子弟授学集资而建的学堂。该学堂坐西朝东,由门楼、中厅、正堂等组成,占地面积东西长36.6米,南北宽27.4米,建筑面积153 平方米。2006年10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三姓义学”堂原墙基为边线向外延伸20米内。

一、门楼。面阔一间3.9米,进深七檩5.2米,硬山顶,门额上楷字横书“三姓义学”四个大字。门墙左右楷字墨书对联“义集同人上朔本源彰积累,学宗先哲永联枝派荐馨香”。

二、中厅。平面呈东西长方形,进深7.4米,宽4.7米,硬山顶,南北向九檩。南壁上方墙楣处彩绘壁画,内容为卷册和大花枝纹等,此壁原有“十六字训”,上绘“二斗会棋”、“雁塔扬名”、“春牛图”等绘画。

三、正堂。为三姓义学的核心建筑,位于院内后部正中,坐西朝东,面阔三间11.2米,进深9檩5.1米,其中明间宽4.4米,两侧次间各宽3.4米。灰布筒板瓦,硬山顶,五架抬梁式木构架,明间、次间均开木门对扇,明间脊檩上墨书 “大清光绪十二年岁次丙戌仲秋谷旦”字样。

(二)学堂产权及面貌变化土地改革时期,村民尹学斌分得学堂产权,现产权由其孙子尹源鹏继承。1990年代,居民为进出方便,拆除学堂门楼门槛;2014年海燕强台风袭击,中厅屋顶部分垮塌,正堂承重梁断裂。目前建筑结构保留约三分之二,门楼、天庭、中厅和正屋仍然保存,面积缩减至原先的四分之一。学堂年久失修,渐成危房。“三姓义学”学堂,作为当地民办私塾,起到启蒙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也为探讨海南教育史,尤其是民间创办学堂的历史背景、起源发展、学堂建筑形制等,提供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目前,三亚市政府召开“三姓义学”学堂专题会,研究保护修缮问题,尽快启动对其抢险加固工作,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翻修。

11.万代桥。位于崖城镇宁远河崖城大桥上游100米处。因桥梁结构牢固,当地群众称“万代桥”。“万代桥”是日军入侵海南岛初期,奴役中国劳工而建的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梁呈南北走向,横跨宁远河两岸,桥残长384米,桥面宽5.8米,16个桥墩,墩高10米。由于年代久远,桥面结构多有损坏。

万代桥是日军侵琼铁证之一。1990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桥两端向河岸延伸50米,以桥身边线起上下游100米内。2009年,原三亚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修缮,该工程总长500多米,其中桥梁主体工程长256米,宽6.6米,桥梁南端引道部分长258多米。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除了见证历史文物外,主要为步行桥和旅游观赏景点。

市政府公布历史建筑21处

1.廖克鸿宅:廖家大院是崖城地区体量最大的家族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代,为典型的合院式格局,有东西两进院。西侧为第一进院落,建筑主座为接檐卷棚顶,屋脊灰塑、墙楣和窗楣上的彩绘及卷棚下的整体梁架雕刻图案精美,工艺精细,墙上及廊下的拱券型门窗洞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是极具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建筑院落。

2.廖永琚宅:该院落与廖克鸿院落应同属于廖家大院的一部分,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接檐特征明晰,建筑主座檐下拱券式檐廊造型独特,栏板造型体现民国时期的特征。东侧骑楼一层的券洞,也极具民国特色。整组建筑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是民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

3.范景鹏宅:为典型的三合院格局,门楼已不存在。出檐深远,屋顶滴水瓦当及梁头雕饰精美,室内神龛木雕工艺精湛,体现了早清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4.柯行廉宅:院落仅存建筑主座和照壁,建筑具有民国建筑特色。接檐特征明晰,照壁样式考究,窗楣线脚精美。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价值。

5.吴江辉宅:为典型的三合院格局,建筑主座传统风貌较好,卷棚前檐廊极具特色,其下的梁柱雕花精美,体现了当时的木雕工艺水平。门楼传统特征明晰,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6.范树桔宅:为典型的三合院格局,建筑主座传统风貌较好,接檐特征明晰,室内山墙顶彩绘精美。门楼极具地方特色,其屋檐下彩绘图案样式极具特色,镂空雕花砖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7.冯家兰宅:院落距北门街较近,位于崖州故城的核心位置。为典型的三合院格局,建筑主座传统风貌较好,接檐特征明晰。门楼做法极具地方特色,镂空雕花砖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8.黄宗鹏宅:院落距北门街较近,位于崖州故城的核心位置。为典型的三合院格局,建筑主座传统风貌较好,屋脊灰塑精美。照壁传统特征明晰,墙顶灰塑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9.黎茂萱烈士故居:院落距北门街较近,位于崖州故城的核心位置,是黎茂萱烈士的故居。为典型的三合院格局,建筑主座传统风貌较好,窗楣及墙楣彩绘精美,木格窗及木板门传统形制明晰,东厢房拱券型廊洞及山墙镂空雕花砖独具特色,整组建筑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10.黎正明宅:院落距北门街较近,位于崖州故城的核心位置。建筑主座传统风貌较好,接檐特征明晰,屋脊灰塑精美,镂空雕花砖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11.林呈健宅:林呈健打铁铺为崖城打铁街仅存的铁匠铺,至七十年代尚存三、四户,目前仅存一铺。建筑具有典型的南洋骑楼风格,对研究南洋文化对海南建筑及文化影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建筑为三段式,女儿墙采用栏杆形式,火焰窗额上有火焰状浮雕,壁柱装饰与纹样自下而上逐渐丰富,浮雕纹样精美,体现独特的风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2.廖家聪宅:清代建筑,门楼、大木作结构、接檐构造等具有典型崖城传统民居特色,部分墙体彩绘、瓦当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13.容达春宅: 建筑保存完好,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建筑格局和风貌,较好的反应了清代崖城古民居的特色。建筑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接檐,地方建筑特色突出,室内装修具有传统民居中特殊的审美意境,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14.黎宗义、黎宗信宅:典型的崖城民国式建筑,雕花精美,具有一定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15.陈令传宅:清代建筑,门楼、大木作结构、接檐构造等具有典型崖城传统民居特色,墙体彩绘、正脊祥云灰塑、梁头木雕精美,具有一定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16.何绍尧故居:早清建筑,革命烈士何绍尧故居。接檐特色明晰,神龛木雕精美,代表了清代崖州民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革命纪念价值和意义,正在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7.麦图发宅:始建于清代初期,正房建筑接檐构造典型,檐口低矮,正房正脊及厢房券洞灰塑精美,极具特色,整体建造选材讲究,装饰精美,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18.陈传亮宅:位于保平村中心广场正北,区位重要,属保平村中的标志性建筑;为清代四合院格局,保存较为完整,门楼与南部二层建筑合为一体,极具特色。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19.陈传荣宅:始建于清代。内有“崖州第一木雕神龛”,雕刻手法集圆雕、浮雕、漏雕三者于一体,精雕细琢,工艺考究,端庄典雅,历经百年而光彩不减。木构件雕饰考究,墙体彩绘精美,具有鲜明的清代建筑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20.张远刚宅:始建于明末清初,合院式格局极为典型,屋脊灰塑、墙楣彩绘精美,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21.张树琼宅:正房一开间改造为民国风格建筑,呈现混合式建筑风貌,马头墙式照壁为典型地方建筑特征。具有一定的科学、艺术价值。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三亚市崖州区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三亚市崖州区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三亚市崖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开发维护:三亚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14000806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2000049   琼公网安备琼公网安备 46020502000008号